搭給賀!我是TibaMe助教-甜玉米,除了擔任線上課程的助教外,其實我在TibaMe的主要職務叫做「教學設計師」。
一聽到教學設計,你可能會先有這些問題:
你是在當老師嗎?…不是,當然是請專業的老師來授課啊
你是負責找老師來教嗎?…不是喔,那是課程總監的工作
你是在拍課程的嗎?…欸~也不算,拍攝有專案攝影師喔
都不是,那到底教學設計師是在做什麼?
先想想看…
- 你今天在通勤的路上想利用片段時間學習,結果畫面密密麻麻、根本看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老師講到哪裡了?或是看完一支影片,卻覺得沒頭沒尾,不知道重點是什麼?
- 你點開一支課程影片,畫面清楚,但聲音卻斷斷續續、忽大忽小,甚至有垃圾車、狗叫等等的環境雜音出現,你還可以專心學習嗎?
- 當你學完一門課程,卻覺得似懂非懂,不知道自己練習的對不對、有沒有學會?
簡單來說,講師們雖然擁有豐富的知識及技術knowhow,但部分老師比較豐富的經驗是實體課程的教授,在線上課程的製作上,還是有一些眉角是實體課程的老師遇不到的,需要有經驗的製作團隊協助,教學設計師就是線上課程產出有品質的重要功臣,目的就是「如何讓線上學習的同學學得更好」!我們需要針對不同課程類型,設計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流程,來讓大家真的達到有效學習。
接下來就用解說類課程的製作前、中、後三個階段,帶大家快速了解教學設計究竟在裡面扮演什麼角色吧!
教學設計師重要的工作三階段
前:內容核對、教材調整
首先,一門課程的成立,有賴於課程總監與講師針對學習需求與學程定位,擬定出一份合適的課程大綱,而教學設計師的工作就從收到這份課程大綱開始。
我們會依照課程目標、學習對象的設定,來檢視每隻課程影片要傳達的學習重點;如果對不上就需要再進行調整,力求教學內容與學習者的需求是一致、清楚的。
此外也會檢視章節名稱是否清楚明瞭的表達該知識點的內容,畢竟線上課程並非像購買書籍一樣,就算目錄名稱看不懂,隨手翻閱裡面內容也能略知一二,所以一個清楚的名稱對於線上課程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喔!
確認完成後,就會請課程講師協助整理課程的教材。
在教材準備上,每段影片都會希望以「本章學習重點(預習)、教學內容(學習)、重點整理(複習) 」這樣的結構進行教材的編排與整理,藉由這樣的學習順序讓學習者能更有效的接收知識。
當收到講師整理完的教材後,基本上會針對學習者的觀看情境,來進行調整,主要會有這三大項:
- 字體大小:考量行動載具觀看的需求,我們會盡量調整教材上的文字大小,以及選擇容易辨識的配色。
- 知識切割:我們會先閱讀並盡量理解教材內容後,讓一頁教材只要講一件事就好,避免有過多的資訊擠在同一頁呈現,讓畫面清楚且聚焦;在複習上,也可以從畫面很快的判斷自己要找的資訊在哪裡。
- 動態呈現:有時候難免一頁簡報上仍有偏多的資訊,這時就可適時利用動畫設定,讓畫面資訊分開出現,避免長時間畫面沒有任何動作而影響同學專注力。

中:影片品質的檢核
當教材都完成後,接下來就可以進到錄製影片的階段了。
不管是我們幫講師錄,還是講師自行錄製,除了給錄製環境以及收音上的基本建議外,完成的影片我們都會針對畫面與聲音進行檢核,例如畫面清晰度、聲音與畫面是否同步、螺絲口誤是否有剪掉、背景是否有雜音、音量……等等共20幾項需要檢查喔!
在這個環節中,我們會格外注重讓課程影片的聲音品質在一定水準之上。因為聲音品質的好壞,對於學習者的接收與理解,比畫面更有實質上的影響。
後:完善的學習機制
學習勢必要有成果,那成果該如何判定呢?怎麼讓學員知道自己已經學會了,這個也是教學設計的重點。
我們在前期與講師溝通時,就會針對學習成效的檢核進行說明,並請講師一併思考合適的評量方式,針對課程性質與評量方式我們會再進行調整:
如果是單純知識理解的,可以利用平台的測驗功能,選擇建置形成性的評量(章節後的隨堂測驗)或總結性評量(課程總測驗);需要課後自行練習的,就可從練習的過程中出題,讓同學練習後,能有直接的檢核管道。
(如下圖,就要先下載檔案並練習後才有辦法作答喔!)

另外,針對如何讓同學們「順利完成學習」,依據與講師溝通後的建議一週學習時數(含影片觀看、自主練習),我們也提出了學習計畫的功能(詳細內容讓助教阿妮告訴你),讓同學們掌握學習節奏,往完課的路上前進!

相對於平面設計、程式設計等有具體的成品呈現,教學設計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並沒有這麼直觀的感受,但其實一個沒有經過任何設計的東西,一定經不起推敲與使用,學習當然也不例外囉!
希望透過這次的分享,可以讓大家了解教學設計師在做些什麼,也期望大家在TibaMe學習的同時,能夠感受到易學、有效(也就是有被我們設計到啦!),當然有任何建議也歡迎提供給我們知道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