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人直播小聚2.0精華整理】AI 在區塊鏈上的應用發展現況與可能

by TibaMe小編

作者:雲育鏈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ientist 林鼎皓/ 編輯:TibaMe學習網


區塊鏈究竟改變了什麼?提到區塊鏈,它究竟改變了些什麼呢?就從大家都在使用的網路說起吧!網路的起源便是為了軍事用途所產生(按:為了能直接跟指揮部通訊所建立),回顧2018年,相信大家常聽到AI 區塊鏈這2個關鍵字吧!快來看看區塊鏈如何能應用在人工智慧領域上吧!

有些人覺得這是未來的趨勢,有些人覺得這不過是讓一群豬滿天飛的風口,我們這個直播就試著一起探討底層邏輯,探討看看ai跟區塊鏈在未來,到底真的會改變世界,還是只是場即將結束的派對吧!

年代大事記
1950年代進入冷戰時期,蘇聯跟美國不打仗,開始比科技,人類也是這時候登上月球的,這時候美國就在想,我們能不能讓不同電腦間也能溝通,因此開始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分散網路的研究
1960年代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arpa在冷戰的時候建立了Arpa net,這時候大部分的電腦還互不相容,就像各國有各國的語言,彼此沒辦法溝通,有人就覺得需要統一的溝通格式來進行溝通,才能讓更多的電腦加入網路,就跟我們現在國際上用英語溝通一樣,
1980年代提出一直用到現在的TCP/IP協定,
1990年代轉為商業運營,開放給大眾使用,就一直發展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網路

這時候世界上有些聰明的大腦,像是www的發明者 Tim Berners-Lee跟Twitter創辦人Evan Williams發現事情不太對勁…哪裡不對勁呢?

網際網路本身是為了達到更好的分散,人人都能架網站,都能自由選擇要看什麼,後來確定了廣告這樣的獲利模式,流量,使用者的注意力就是變現的關鍵,因此各大平台都竭盡所能地把用戶的眼球綁在自己的服務上,產生流量的馬太效應

一個平台的內容,流量越多,就會吸引越多的內容創作者,使用者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同個網站上,並且吸引其他使用者,有了更多的使用者,就會吸引更多的內容創作者,如此形成正向循環,使得這個平台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變成中心化結構,youtube,facebook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隨著這些大公司的崛起吸收了大量流量,一般人自己建設網站的難度成本都越來越高
你可能會問說,這樣會產生什麼問題嗎?

我們就來看看到底產生了什麼問題主流平臺的權力變得越來越大假如有天你的頻道被檢舉了,辛辛苦苦經營拍攝的內容,累積的粉絲,都可能一夕消失又比方說這幾年剛竄起的youtuber, 你要什麼時候通過盈利審核(盈利審核就是如果你要賺取廣告收費的話,會需要通過一些審核,審核過了你的觀看才會有廣告收入),都是youtube說得算大企業可以有無數的理由,說你違反使用條款,就能輕鬆讓創作者頻道的內容消失又比方說line,你不同意他對你數據的額外應用條款都不行,因為身邊的朋友都透過line聯繫呀,不用line就變成了邊緣人,你自己所產生的數據,對話內容,使用行為等等,也都不是屬於你自己的企業也會從商業利益出發,通過演算法決定你該看到什麼。

另外在技術上還會有什麼問題?過度中心化也會導致流量集中在某幾個主幹網路上,便有利於政府對內容進行封鎖與審查,像是美國之前吵得很熱的禁止網絡盜版法案sopa,網路中立性Net neutrality,也都跟這些相關,背後的故事我們就不細說了流量集中還有一個更直接的問題,

容易被瞬間大流量或DDOS攻擊等等的原因直接弄到網站伺服器癱瘓像是淘寶雙十一,春晚廣告期間在這個時候都必須估算可能流量,並且分散在不同地區的伺服器,要是規劃得不好即使這麼大家技術能力這麼強的公司也會被搞到癱瘓另外為了能應付大流量,企業其實也需要付出不少成本,像是我們都看過鳥叔的江南Style,已經被全世界播放了30億次,谷歌估計要付將近300萬美金給網路服務供應商isp,而這成本勢必得轉嫁給使用者。

然而,難道區塊鏈就可以解決這問題嗎?(按:解決大流量問題)
這我們就得看看一個知名的區塊鏈項目ipfs(星際檔案系統InterPlanetary File System是一個旨在建立持久且分散式儲存和共用檔案的網路傳輸協定。在IPFS網路中的節點將構成一個分散式檔案系統。)他是個試圖把大家的硬碟串連起來變成超級硬碟的項目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可以把這些檔案,不管文字也好,影音內容也好,分散儲存到全世界不同的電腦,當我需要讀取的時候,只要找身邊擁有檔案的幾台電腦存取,是不是就能大幅降低伺服器的壓力,大家不用在同一台伺服器存取檔案,不用擠在同一條網路線排隊,速度是不是就更快?企業在單一伺服器上不用應付大流量,是不是就不用這麼高的伺服器跟流量成本?

有一天,檔案即使在A被刪掉了,我仍然可以透過B電腦,C電腦拿到我想要的資料, 觀看我想看的影片,越多人需要這個檔案,就有越多的節點會暫存這份檔案,而且能通過離你最近的電腦,甚至同時好幾台電腦對你傳輸你要的資料,網路被DDOS了? 沒關係,我換條路走,駭客要把所有的路都DDOS? 也行,但可能要付出比現在多好幾倍的成本才有可能成功,(而且)這個技術,其實你我都不陌生,曾經紅極一時的BT,FOXY,電驢等等,都是採用p2p的傳輸方式,而後來為什麼都沒能成為主流,因為缺少了商業環境,我即使想花錢也沒辦法保證檔案不會死,這樣就很難被商業化運用,而ipfs還有他的姐妹專案Filecoin,則是實現了硬碟資源的交易,讓他有更完整的商業生態系,之後,你可以出租電腦中沒用到的硬碟空間,
也可以用比現在低得多的費用上傳檔案購買空間,甚至複製好幾份放在不同地方備份,讓任何內容都能擁有更高的收益跟安全性。

回到主題,那…我們為什麼要討論這些呢?要餵養ai我們知道有兩個關鍵,數據計算數據的部分,我們常常講大數據、大數據,ai是需要大量數據訓練出來的,首先需要解決資料儲存問題,跟資料產生的問題,資料儲存的部分,我們剛剛提到了ipfs方案,那資料產生呢?

這裏,我想借用一下羅胖在跨年演講所講的一個故事有一天,羅胖在跟投資人李峰吃飯的時候,李峰問了羅胖一個問題:你有沒有發現,這兩年餐飲業突然出現很多明星公司,能拿到大資本的投資,餐館也開始上市了。這是為啥?羅胖說,這不就是個大趨勢嗎?是不是因為中央廚房、餐飲標準化這些建設開花結果?也有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城市化、消費升級了?李風就說,是有這些原因,但還有一個,你想到沒有?他說出了一個一個我們可能沒想過的因素:移動支付。

為什麼餐飲業原來沒有資本投資、上不了市?因為一家餐館的收入真實性不可核查。進多少貨、收多少錢,全是現金交易。如果不可核查,對整個市場就建立不起信用。

那它就不可能成為資本市場上的玩家。好了,現在有了移動支付,它對餐館的意義不是顧客支付方便,而是讓餐館的每一筆收入都可追溯、可核查、有信用,這個信用還要可以擴張到整個資本市場,讓大家都加入到這局遊戲中。這個遊戲可不僅是撬動了餐飲業,所有行業一旦用上了移動支付,就變成了另一個東西。移動支付是很多行業信用的數據化基石,因為移動支付,餐飲業開始清晰地知道,我這家餐館,什麼樣的人喜歡在什麼時間點吃什麼樣的菜,我應該在一周的什麼時間,備什麼樣的貨。
即使是一家不想上市的小餐廳,也可以借用數據來持續自我優化。

我們都知道區塊鏈目前最成功的應用就是幣應用,錢幣這東西本來就是信用的載體,

1940到1970年代各國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同意以美金作為國際通行貨幣大家相信的是錢幣背後所擔保的黃金,1971年美國撕毀協議後,美元的發行就再也不受到黃金儲備的限制,

只和美國的經濟增長與信用規模有關,但此時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已經穩定,美聯儲也因此成為世界隱形央行,全球貨幣都跟著美元進入到了完全信用貨幣的時代,這個信用,是美國國家的信用,我們為什麼相信一張製造成本不到10塊的紙,具有一千塊的價值,其背後也一樣是基於對國家的信心,貨幣以國家信用作為擔保,國家主導了貨幣的發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貨幣的發行控制整個社會的信用規模,那有沒有國家信用破產?有唷,像是辛巴威,2008年因為不斷印鈔票,造成惡性通膨,導致當地幾乎使用美元在交易,這也是為什麼凡事跟金融相關的行業各國政府都會非常小心,另外像是移動支付,比方說微信支付好了,交易的基礎也是信用,支付的時候,其實交易的只是微信,也就是騰訊公司資料庫內的一筆數據,人們相信這數據最終可以被轉換成人民幣,同時也相信人民幣的價值,所以願意使用它來進行買賣,騰訊公司就擁有了這些交易數據,那些投資人,銀行相信這些交易數據的真實性,就會拿它來驗證這些餐館的出入帳,是否是真實的交易,財務狀況更加透明,投資人更能確定投資的風險,就敢出錢投資,這些小生意就有機會拿到資源,人跟人的協作就可能發生不同維度的變化。

那區塊鏈我們知道他就是一個大帳本,裡面記錄了每一筆的交易,有了這些紀錄,公司就能很輕易地證明公司的財務,業務狀況,投資市場,銀行的徵信難度跟成本也都能跟著降低, 或者拿很貼近我們生活的群眾集資來舉例,現在我們一般人沒辦法知道集資的公司是否有能力達成他們的承諾,不知道他們過去的信用如何,計畫執行時也只能被動的等公司公告內容,當相關資訊上鏈以後,大家就可以知道公司是否真的有把錢用來執行計畫,資料越透明,要做壞事的空間就會越小,成本就會越高,也就越能夠減少詐騙的情況發生,而願意上鏈公開的公司,也越能取信於大眾,越能拿到更多的資源,如此形成正向循環。

哈拉瑞的書《人類大歷史》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世間一切皆是虛假,我們所謂的宗教,自由,平等,博愛等等,其實都是人類達成協作編造出來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但其實當大家都相信,他也就變成了人類世界真實的一部分了,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類相信,所以可以說人類世界是由一環一環的信任所組成的,區塊鏈則是個傳遞,轉移信任的工具,人類現在有很多無法被滿足的信任需求都有可能透過區塊鏈來被滿足,因此可預期的是會有大量的數據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中。

而後續區塊鏈CA (按:CA是certification authorit的縮寫,即證書頌發機構,他是一個第三方負責發放和維護證書的實體) 成熟後,使用者在鏈上會有個屬於自己的身份,也能對資料進行權限控管,在上面會發生投資,交易,募款,甚至投票等行為,資料顆粒度與相互關係的連結將會更緊密,能夠幫助各家機構打破數據孤島,促進跨機構間數據的流動,共享及定價,形成一個自由開放的數據市場,ai將可以根據不同用途,獲取更加全面的數據。

這就完成了ai的第一個重點,資料的儲存跟發生

接下來我們探討運算能力的問題

試著回想一下,我們的電腦,手機,其實有90%以上的運算資源是閒置的,只是為了要應付短時間內大量的運算需求,比方說打遊戲時的物理運算,或是看影片時的影音解碼,晶片廠商就必須把運算速度越做越高,不是有個自嘲的笑話是這麼說的1968年NASA最高檔電腦的計算能力大約等同現在的手機。那時候一群人用它來發射火箭,登陸月球。

現在我們用它來發射一隻憤怒的鳥去撞無辜的豬。這麼強大的運算資源大多數時間其實是被閒置的如果能夠把這些運算資源運用起來該有多強大的力量我們當然不會是第一個這麼想的,還記得當初用來研究希格斯場的歐洲大強子對撞機(LHC)嗎?當粒子對撞時,探測器收到的大量的數據高達好幾PB,即使用超級電腦運算這些資料還是很吃力的科學家於是建造了一套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的後端系統,把產出的資料分發給全世界各地計畫內的電腦做運算。

因此分散式運算一直是電腦科學領域研究的重點,而在區塊鏈上我們能用智能合約定義好節點間的交互來建立分散式的ai應用程序,之後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手機將會包含ai晶片以及nnapi(網景外掛程式應用程式介面(英語:Netscape Plugin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縮寫:NPAPI)是一個跨平台的通用瀏覽器外掛程式應用程式介面)的實作,能針對神經網路進行硬體方面的加速配合5G的發展,以及剛剛所說的網狀結構,傳輸的瓶頸將會慢慢被解開,就能達到真正的算力共享這些閒置的運算資源將成為可被出租交易的資源,做更有效的運用有些節點可能圖形運算特別強,像是有gpu的電腦,有些節點可能神經網路的運算特別快,像是特製的人工智慧晶片有些可能運算能力不算太強,數量卻非常多,像是我們身邊的手機當這些運算能力能被評分,能被交易,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用途,不同的位置租到最適合我們,最便宜卻又快速的資源可使用

另外一個面向則是google研究室所提出的聯合學習方案,我們都知道神經網路需要大量的資料進行訓練,當訊息被分散在個人手機時用途不大,但把大家的資料整合起來時卻能產生很大的威力,但這就會涉及到隱私問題,怎麼辦?其實在機器學習領域,要的不一定是原始的資料,也可以是單純的資料特徵,只須從資料裡面萃取出非常少的訊息就能達到目的並且做到去識別化當我們在手機上運行模型,擷取出資料特徵,能夠貢獻出這個資料特徵,幫助全局模型的優化每個人都貢獻一點資料特徵,大家就都能使用到需要大量資料訓練出來的精準模型又不必冒著個人資料被外流的風險區塊鏈串聯起資源,貨幣的特性,將給這項運用非常適合的環境現在ai與區塊鏈的拼圖配我們一塊一塊拼湊起來了區塊鏈,像是個神經系統,負責所有訊息的交易,傳遞,蒐集人工智能,則是大腦,從這些訊號中萃取重要的特徵,做出適合的反饋,回應

還有今天沒講到的IoT,手機上的各種感測器,則是感官。

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5G,雲服務等等,這些我們時常聽到,討論的科技名詞其實息息相關從傳統伺服器拓展到雲服務能乘載著更大量更彈性的業務服務也將會越來越對個體客製化,服務會越來越方便,而ai則會有越來越多數據跟運算資源餵養配合著手機,邊緣運算能力的進步4G,5G連網速度的提升,區塊鏈則扮演神經系統的角色調度數據與資源的交互這些默默進行著範式轉移。

羅胖說過,一個東西剛出來的時候可能連他親爹親娘都覺得他是個怪物在馬車時代,人人都在追求最快的馬,直到汽車的出現人們把他當怪物,後來人們漸漸接受,被認為是偉大的革命,現在,我們認為馬車本該被汽車所取代從油燈到電燈從有線電視到網路影音從傳統手機到智慧手機。

都是經過異端邪說,再到偉大革命,最後本該如此的過程不可否認這中間還有很多的技術要克服,區塊鏈現階段對各行業的重構雖然還只是個遠景,但相信這也不會讓你等太久那你認為呢?  可以留言跟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希望對我們看世界的維度都有更深一層的啟發!


TibaMe學習網,區塊鏈課程,人工智慧課程
想學習更多區塊鏈知識嗎?快到TibaMe學習網瞧瞧吧!
分享這篇文章:
0 留言
0

您也許會喜歡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