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來襲,加速數位學習的應用。談談未來學習的變革趨勢,台灣在成人教育部分,線上學習平台也成為疫情受益者。我們要怎麼超前部署,參與這場史上最大的破壞式創新?避免科技助攻,加速M型化與貧富差距?政府/學校/企業/個人,該如何預備、想像新教育、新學習、新未來?
數位時代舉辦「後疫情下,翻轉全球學習新想像」深談時刻活動,讓與談者針對「學習與時機」、「學習的公共責任」、「學習的技術演進」,從中小學、高等教育、成人就業需求角度,分享從政府政策制度、學校軟硬體設備齊全度、老師的數位教學能力、學員的自主學習、家庭附屬安全及品格教育,及科技加入後造成的效益。
邀約在數位人才培訓上有豐富經驗的緯育總經理劉德泰,分享在數位學習、成人領域的教育經驗,是如何協助學員與企業縮減產學落差。特別整理緯育總經理針對「有效學習」的見解,以及在科技時代,「雲端培訓」到底該如何進行。
Q1:對於「學習教育」的樣態,您個人未來的觀察是什麼?
希望能從企業端角度,談談未來我們應該看重的改變、趨勢、需求為何?
A1:我們現在在哪個位置、未來要走往何處。每個人都在不同地方努力,而我在成人這塊領域耕耘。由於第三波數位科技興起,破壞很多產業的面貌,顛覆企業裡面應該執行的事情,如:雲端、人工智慧、物聯網、社群媒體…等,這些第三波數位科技的技術不斷翻新,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 (World Economic Forum) 提出在2022年,會有將近53%的勞工要重新培訓,所以我們隨時要充實新知識。
緯育主要做數位人力培育,希望能將個人能力運用在就業,或是在工作上增加賦能,人擁有更多新技能,就有動力繼續往前走。現在社會有太多人需要學習,這部分牽涉到教育該如何改變?還是應從教育需要性做調整?
之前輔導過一家公司,他們提出:3個月要1000人具備AI能力,若使用以往的方法,以班級制是無法實現的。而我們採取數位學習模式,設計機制來檢視學習成果,在什麼時間內學習、多少學習範圍、學習成效為何,是否能夠回饋到公司。
我們能思考,成人主要是因為什麼來改變、學習?其實就是「能力」、「需求」這兩點。而緯育研究在現今工作需要哪些數位能力,再接著思考這些技能該如何傳達。我主要負責的工作為雲端教育、有效學習,如何快速給予教育方法,不管是直播、錄播、修正教學模式、教材編制,都希望達到學習有效的目標。「有效學習」其實就是用AI去偵測每個學員的學習狀況,能夠修正教學模式、修正教材編制、修正學習效果模式。
Q2:對於數位教學數位的準備,應如何提升?怎麼帶來教學有效性?
AI如何幫助下一代更客製化的學習需求,有無一些建議?
哪些部分是政府政策上需要準備的重點?
A2:我想也是使用「呼籲」,呼籲政府應先建設好軟硬體,假設沒有軟硬體,就是沒有工具。若老師沒有工具,不太可能執行。早期我有幫政府推廣「智慧教室」、「電子書包」,前者成功、後者失敗。由於公平性的問題,電子書包政策沒有如預期實踐,無法讓每個學員都有「一生一平板」。而做不到的政策,就需要改變。
第二個需要改變的則是老師,老師要先改變,才能夠幫助學員改變。如線上跟線下教學完全不同,從準備方法、互動、引導模式都不一樣。但僅有百分之2的老師,知道如何進行有效的線上教學。不能只有軟硬體這類的工具,更需要具有線上教學知識的老師。
民國98年,我幫工業局寫「智慧教室」的策論,在8年後才成功普及,讓老師能好好運用電子白板、投影機…等設備。這除了需要時間,更需要足夠的硬體數量,拓展數量能從政策來支持。如此,才有辦法帶動教學改變,同時幫助學員改變。
由於企業面的講師也需要做直播、錄播的應用,緯育TibaMe用公益活動推動,讓老師能夠學習在直播中使用教學技巧。從課程編制、線上互動、教學技巧,帶領老師們學習線上教學。透過多人了解、多人使用,就能形成一個群體。
主持人回饋:數位學習這塊有很多直播、錄播,在數位技術下,老師角色要從講師變成「課程設計者」,線上直播若只是單向式講述,在未來還是不足夠面對教學、誘發動機的需要。
所以很多國外發展,都希望老師成為課程設計者,由於線上學習耐心不夠,兩小時的課程僅有半小時在講述,剩下的時間在派發線上自學資源、或是線下閱讀,讓學員透過老師的「設計藍圖」來學習,而不只是將老師自己所知道的講給學員聽,讓學員記起來。
牽扯到比較大的典範轉移,即便目前有如此效益的數位工具,這樣的藍圖要成功,牽扯到比較大的議題。在未來的環境、學習生態,學員跟受教者的自主學習能力變得很重要。自主學習的動機、熟悉應用工具的紀律、時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非認知能力。
Q3:想請劉總分享,從企業角度來看,年輕人在未來數位環境,應怎麼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而企業在人才培訓跟挑選要看重什麼?
A3:一個人的自主學習,跟他的安全、自信心是有關聯的。這幾年,緯育協助4900位學員轉業,其中約有4100位學員就業。蠻多學員大學畢業後,來到這裡是頹喪的,有學員2-3年找不到工作、對未來充滿迷茫。在緯育學習第一個給予的「技能」、第二個是團隊內的「專案」,從團隊內培養信心、發展技能。透過專案,學員自己完成一件事,累積他的自信心,再進入業界後可以有更多機會。
那進去企業之後,該怎麼辦?其實目前數位化時代,在3至6年仍是一個要學習的循環,不然會有技術落伍的情況發生。緯育在6個月內培養學員,透過自主性學習,讓他們具備能力、完成專案、群體合作,其實學校也有在做專案,不過效果較不理想。現在的狀況是企業具有徵才需求,但卻仍有許多學員找不到工作。以我的角度來說,企業看重人才就是這三點,信心、自主學習、團隊合作。
主持人回饋:企業培育人才能使用更多「專題」與「實作」導向,讓年輕人有機會體驗團隊合作能力,實際去學習如何在工作中實踐目標。
Q4:那,數位學習的成效如何評估?
A4:早期在檢視數位學習的成效都是看閱讀數、完課率,現在能夠看得更精緻,如:緯育的TibaMe學習平台。我們觀察到,自主學習完成率大概佔80%、公司必修完成率大概佔90%,學習仍需要主動性,而在這兩年內我們執行的直播完成率佔70%。我們發現這跟時數有所關聯,假設直播在3小時以下、連續性在8次左右,完成率能提升到80%左右。所以,在編制課程我們需要做知識節點的解構,不能讓課程過長,而這跟學習理論有所關聯。
TibaMe雖然是一個學習平台,因爲具有行銷、訂閱制在進行,因此也有做電子商務。我們能以AI 評估兩個部分,第一是在課程編制上是否看得懂,使用者尚未購買服務之前;第二則為學習過程,針對老師、課程設計,透過累積與評估,能檢視老師的課程教學是否優良;課程設計則是跟老師之間的關聯,能運用分析技術執行,改善整個教學。針對學員的部分,則是形成性評量,可以使用補救教學,知道學員在哪些問題上無法突破,在重複性學習的部分,分析學員的評量狀況。
Q5:AI未來又會使用什麼樣貌?
A5:未來緯育TibaMe也會做課程推薦,讓你學完A、要去學習B、C能力串接。未來也希望將課程零件化,知識點要越來越細節。現在能被閱讀的就是3至5分鐘左右,編列知識點,需要做成零件,未來的學習會改變,走的路會完全不同,緯育TibaMe正在一步步發展,預計在兩年內實現。
而該如何執行呢?在更未來的時代,5G興起後,變化更快。因爲5G都用軟體控制,AR在教育中會扮演更重要角色,速度夠快、不會有跑不動的問題。我們能運用它來評估學習效益,除了將課程零件化,讓學習路徑多元;同時,在5G時代,AIoT的應用會成長更快速,我會持續研究這領域的資訊。